酷烈血时代(29)
主笔:闲乐生朱晖
在攻下楚国大片土地之后,秦昭襄王与大将白起权衡利弊,决定暂且收手,将矛头再次对准赵国。然而问题随之而来:两年前的渑池会盟上,秦昭襄王曾亲口承诺与赵国修好,如今却要出尔反尔,这无疑有违盟约。而此时的赵国奉行“南守北攻”之策,主要精力放在齐国和三胡之地,并未正面挑衅中原大国。如何打破僵局,成了秦王和白起的心头大事。
经过反复谋划,他们决定先从魏国下手。毕竟三晋本为一体,若魏国承受不住秦军打击,赵国必然会出手相助。如此一来,就可将责任推到赵国头上,不再是秦国先破盟约。更何况,当年五国合纵伐齐后,魏国趁机夺取原宋国大片富庶之地,实力有所恢复,秦国也需敲打一番。于是公元前276年,武安君白起率军伐魏,攻下两城。翌年,穰侯魏冉亲自出兵,直逼魏都大梁。韩国派大将暴鸢前来救援,却惨遭秦军痛击,四万士兵覆没。暴鸢自伊阙之战后便心怀恐惧,如今再败彻底丧失斗志,从此销声匿迹。自此,韩国彻底臣服,三十余年俯首称臣,甘当秦国屏障。
展开剩余74%魏安釐王虽未彻底降秦,但迫于压力,只得割地求和,献上温地八座城池,以换取暂时和平。然而好景不长,公元前274年,魏国心有不甘,联合齐国试图夺回失地。魏冉派大将客卿胡伤率军迎战,攻下魏国四城,再斩首四万。胡伤凭此功勋获封中更爵位,地位直追白起,成为秦军新星。魏国接连惨败,魏王终于绝望,只能寻求赵国庇护。
公元前273年,魏安釐王拜赵惠文王为兄。赵王暗自欣喜,这正合他意。这些年,秦国吞并魏楚大片土地,而赵国也在不断扩张:赵奢、廉颇等名将先后攻下齐国麦丘、高唐等城,几乎将济西纳入版图。随后廉颇又取魏国安阳,使赵国东北势力范围更加连成一片。然而赵王深知继续东进风险太大,齐国在济水东岸设防严密,渡河作战又极为不便。于是他果断退还部分城池,与齐国修好,转而将矛头指向秦国。
但赵国内部却暗藏巨大隐患——将相不和。众所周知,《将相和》记载了廉颇与蔺相如的佳话,但历史真相远比课本复杂。廉颇桀骜不驯,三十年后因被副手取代竟怒而攻打对方,导致两人皆被迫出走,赵国损失惨重。可见当年所谓“负荆请罪”更像是蔺相如的妥协,而非廉颇真正的转变。本质上,他们是政见之争:蔺相如主张合纵抗秦,而廉颇则倾向联秦伐齐。最终,蔺相如以出兵攻齐来表态,缓和了矛盾,换来了表面的和好。
战略统一后,赵国决定与齐和亲,扶持魏国抗秦。因不便直接违背渑池盟约,赵王选择先攻秦的附庸韩国。赵国只派两万兵,与魏军十三万联手,目标是迫韩王倒戈。然而兵力有限,主将贾偃也只是中庸之辈,难以震慑韩国。果然,韩王立刻派使者陈筮向秦求援。秦相魏冉闻言大怒,但陈筮巧妙回应:“若真急,我们早已投赵魏了。正因不急,所以才派我这病人来。”此言点明韩国态度:若秦不救援,他们就投赵魏。形势危急,魏冉不得不请白起亲自出马。
白起兴奋异常,七年未与赵军交手,他急欲再试锋芒。此战若赵魏得逞,秦国东进受阻,后果不堪设想。于是白起十万大军,轻装急行八百余里,仅用八日便抵达华阳前线。这一惊人速度,堪称战国奇迹。彼时赵魏十七万联军才刚刚离开华阳,正缓慢北上。白起果断下令,趁魏军未立足,直扑而上。魏军主帅芒卯临阵脱逃,导致全军溃散。秦军士气如虹,挥刀如风,不到半日便斩魏军十三万。
赵军贾偃闻讯回援,却已来不及,只能撤退。秦军紧追不舍,将其两万部队围困歼灭,大量士兵被逼入黄河,尸漂水面,场景惨烈。白起以水攻之术,再次展现冷酷无情。华阳大捷后,他并未止步,而是转兵直逼魏都大梁,意欲彻底摧毁魏国。魏国已接连损失数十万兵力,国力凋敝,只能割让南阳之地求和。此地为太行山南、黄河北的重要战略要道,秦国借此直通中原,极大削弱合纵力量。
最终,秦国接受割地退兵,韩魏再度臣服。赵国联合抗秦的计划彻底破产,反倒自伤元气。天下格局因此再度倾斜,秦国东进大势,愈加不可阻挡。
发布于:天津市珺牛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